ONE 内容介绍#
《紫禁城的黄昏》记述了困居紫禁城中满清的黄昏时期(1912 年至 1924 年)从中华民国成立到溥仪出宫期间的历史。
庄士敦作为最后一位帝师,也是唯一一位洋人帝师,以帝制向共和的转变为历史背景,以担任帝师,与末代皇帝溥仪共处的经历为内容,对他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大小事件做了独特的记述,加上他与溥仪的密切关系以及与那个时代许多大人物私人关系之熟稔,使得庄士敦的点评更生动有趣。通过对事件的记述表达了他的基本思想——政治上的复辟主张与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TWO 作者介绍#
庄士敦,1874 年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原名雷金纳德·弗莱明·约翰斯顿。1898 年,作为一名东方见习生被派往香港。从此,庄士敦以学者兼官员的身份在华工作生活了三十四年。1919 年 2 月,赴京,开始了“帝师”生涯。庄士敦是中国几千年帝王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具有“帝师”头衔的外国人。
庄士敦是一个汉学功力深厚、具有学者素养的人,他广猎经史子集,喜欢中国古典诗词与饮茶之道。撰写了大量有关中国问题的论著,如《佛教徒在中国》、《威海卫狮龙共存》、《儒教与近代中国》等。但令其声名大振的即是 1934 年出版的这本《紫禁城的黄昏》。
庄士敦不仅对溥仪竭诚尽忠,也为古老的皇宫带来了新的气息,深受溥仪崇敬。但在大量中国文献中,都不约而同将他写成西方文化的代表,是文化侵略的急先锋,甚至说庄士敦教英文是假,实际上是小朝廷与英国使馆的联络人,是英国特务。而在英国人的眼中,庄士敦又是一个过于热心拥抱异国文化的怪人,甚至是一个一心效忠外国主子的“英奸”。
1938 年,庄士敦去世,终身未娶。
很有趣的是庄士敦回到英国后,用本书所得的稿费买了一个小岛,用以怀念他的“皇上”。每逢年节,他就穿起清朝的服装,邀请亲友到岛上相聚。此举一直持续到他 1938 年去世
THREE 笔记摘录#
在关于辛亥革命章节,庄士敦从局外者的角度描述了辛亥革命的的过程:
在以后的很多年里,中国的政治气候风云变幻,无数的学生和群众喊出诸如“打倒帝国主义”“打倒英国”“打倒日本”“打倒不平等条约”,以及打倒这个或那个政治家之类的口号,很多人在缺乏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卷入政治漩涡,甚至失去理智。
英国人喜欢夸耀自己的冷静,认为自己不会像中国人那中陷入无缘无故的狂热。可是我记得笛福曾经说过,在他那个时代,千万名勇敢的英国青年人准备为反对天主教而战斗至死,虽然他们并不知道天主教是一个人还是一匹马。
庄士敦每每谈到游行或是变革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视角,将学生和群众以及革命党的尝试都视为无知的狂热,认为自己本国的君主立宪或是腐朽的满清才是众望所归。
在关于皇帝的几位老师章节,庄士敦曾鼓励溥仪多运动,这引起帝师朱益藩的不满,他认为人是一团气,运动会加快气的流失:
当时我并不知道太多这方面的知识,后来我归国后,看到美国一个著名的生物学家写的论文,竟然和朱益藩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我重新考虑了这个观点,觉得他还是有很大正确性的。其实人生就像一个蓄电池,电量都是一定的,如果你过早地将其消耗殆尽,那么生命也就结束了。
书中庄士敦多次提到自己并未参与复辟或者协助溥仪逃跑,但是同溥仪自传的承认暗中复辟等等出入很大,庄士敦也多次摆脱自己的责任与骂名,挺有意思的。
最后进入北京的军队是德军,他们前来执行德皇威廉二世的命令:“要让中国一千年以后都不会忘记日耳曼的名字,要让所有中国人连偷看德国人一眼的胆量都没有。”
FOUR 三五七言#
在看完了《末代皇帝》这部电影后,找来了电影的参考底本溥仪帝师庄士敦所著的《紫禁城的黄昏》,这部书确实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庄士敦作为洋人帝师,他做到了一个老师或者一个朋友的职责。这部书体现了庄士敦很矛盾的心理,他既有自己洋人的高傲又有对深沉而厚重的中国文化的敬畏,他既在看到腐朽到底的满清时失望,又对逊帝复辟抱有幻想。
庄士敦在中国确实学了不少,书中的春秋笔法也很多。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在本书中很多地方,庄士敦只要一提到“冯玉祥逼宫”以及宣统帝被废等事,就变得异常激动,对于相关人、事的交代也变得不再冷静、客观,甚至有蓄意歪曲事实之嫌。他自认为了解中国,了解溥仪,但是结合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以及后续的历史走向来看,他了解的还很少,不能枉顾数千万百姓的意愿,单维护他一个溥仪。
书中很多地方写的很有趣,比方多次出现英国等国公使不想介入他国内政,他们总将自己架在道德高出,但是又经常以外国公使的名义向政府施压。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才是披着文明外套的强盗与野蛮人,人道主义就是他们的遮羞布。在庄士敦的笔下日本人是体贴利他的天使,可是他写书的时候难道就没有洞察到九一八事变日本的野心吗。或许站在上帝视角来看,庄士敦简直就是一个西方面孔的满清遗老,他对溥仪也到了愚忠的程度,但是这也许就是局限性,处于一个时代你无法洞察多个维度的真相,人们活在自己的所见所闻中。
“历史学家拥有巨大的权利,他们有些人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可以重塑过去,以便迎合他们的解读。这样一来,他们便也改变了未来。”
庄士敦有庄士敦的立场,译者有译者的立场,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也有他自己的立场,真相与谎言扑朔迷离,难以得知。但是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果真是由胜利者书写的。